向一個充滿夢想的時代致敬
新象40.過去、現在、未來
New Aspect: 40th Anniversary
新象40年
舉辦近10000場次活動
參與人數超過10,000,000人次
共襄盛舉的藝術家逾兩萬人
102國家全球國際來往
國內88個縣市鄉鎮135個場所展演
臺灣作世界首演至少111場
撰文/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 節目部經理 蔡昀修
新象 (New Aspect)是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紀錄最輝煌的民間藝術推展機構。1978年成立,比文化部前身——文建會早三年,比兩廳院早十年。所舉辦的各項活動,對臺灣當時的社會風氣、潮流、藝術環境、政府法令、群眾觀念、生活素質、國際視野等,都具極重要的影響和改變,使得新象在文化藝術界及整體社會環境上成為開風氣之先,在群眾的印象中同時也代表著肩負開創新局、衝撞體制、挑戰守舊、彰顯傳統等使命的文化藝術先鋒。兩位創辦人——許博允先生及樊曼儂女士,憑藉一股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情,著手藝術活動的策劃、製作及推展,展開了他們的遊藝人生,而文化事業也成為新象40年來的使命。
40年前臺灣經濟剛起步,精神生活表演藝術貧乏的年代,卻也是個夢想繽紛的時代,臺灣藝術文化領域許多的第一次,都始於新象。包括引進國際級音樂大師與藝術家,如印度西塔琴之神拉維香卡、大提琴巨擘羅斯托波維奇與傅尼葉、鋼琴大師阿格麗希、阿胥肯納吉與傅聰、長笛泰斗朗帕爾與尼可萊、跨世紀之音的多明哥、卡列拉斯與戴安娜羅絲、默劇大師馬歇馬叟、芭蕾舞神巴瑞辛尼可夫,乃至於歐美頂尖的指揮大師與交響樂團,如庫特馬蘇與萊比錫布商大廈、杜特瓦與英國皇家愛樂、泰密卡諾夫與聖彼得堡愛樂、祖賓梅塔與紐約愛樂等,首次訪台都是由新象舉辦。
除了邀請國際大師來台外,新象也開始自製節目,包括大型舞台劇,如白先勇《遊園驚夢》、王爾德《不可兒戲》、奚淞著、胡金銓重編《蝴蝶夢》、台灣第一部歌舞劇《棋王》等;新象小劇場的成立,讓台灣小劇場發展有了基地,無論是「表演工作坊」或是「屏風表演班」,一群為戲痴狂的愛好者有了激發靈感的地方,也提供了培養台灣表演藝術人才一個聚集的平台與參與製作的機會。
除了西方藝術外,新象成立之初就以推廣傳統戲曲及藝術為目標,如崑曲、歌仔戲、京劇、豫劇、皮影戲、廣東大戲、魁儡戲、越劇、客家八音、陳達說唱民謠、蘭嶼精神舞、台灣說書、南彈、北管、河北梆子、布農族小米豐收歌、雅樂等,不分國內外,放上舞台只憑藝術價值;在策劃上,除了首度舉辦國際藝術節在各城市的表演場地開花外,新象也以新象藝術中心為後盾,增加畫廊、開設講座等等活動,除了讓一般民眾從節目上感受藝術,也從這些週邊文化活動提供對藝術、對生活更深入的認識。
新象將世界帶入台灣,也幫助台灣走向世界,雲門舞集、蘭陵劇坊、表演工作坊、當代傳奇劇場、原舞者等臺灣表演藝術團體,也在新象與國際各單位的互動與交往下引介進而安排,走向登上世界舞台開始發光發亮。新象所舉辦的節目大多來自國外,為了介紹給觀眾,透過對藝術型態的理解,定義國外藝術知識並用翻譯的方式建立了許多觀念,為台灣的觀眾打開了一扇窗。
除了國內外節目的引進、輸出之外,新象在各項節目的舉辦過程中,在執行面上所遭遇到的困難,也直接向當時守舊觀念及制度缺漏的時代提出挑戰,並致力運用各種變通的方式巧妙地解決現實遭遇的困難,順利讓演出上台。這些過程,在當時看來是執行面的棘手現實,過了四個世代後的今天看來是充滿俠氣勇敢衝撞的動人故事,當中實在反應了當時台灣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面。上個世紀末若沒有如新象創辦人許博允先生、樊曼儂女士、代代新象人、以及各界文化人勇於創新的堅持,提醒台灣社會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可能性,或許今日的台灣藝文活動的發展就不是現在這般風景。新象雖然是一個私人機構,但它從來不把自己當作私人機構,而是以台灣社會整體與國際的高度來看待自己的使命。
2018年我們歡慶新象四十周年。感謝四十年來給予新象支持的您,無論是在封閉保守、資源缺乏的年代,還是網路發達、資訊瞬息萬變的年代,與我們一起做夢、築夢、圓夢。新象40年展回首,希望借由這40年來所做過點點滴滴,定下新象在台灣文化發展脈絡下的座標,也從新象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作為了解台灣文化發展史的視角,藉由這些台灣藝文界的故事做為更進一步了解台灣當今的文化生活發展的起點。
1970~1988
新象成立前的70年代,台灣正面臨到許多國內外的挑戰:外交上,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972年、1979年日本與美國分別與中華民國斷交;經濟上,1973年與1979年分別爆發石油危機,使得全球經濟蒙受威脅。這段期間,台灣社會正處戒嚴時代,消息、知識受到嚴密控管與保護;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推行讓全台灣公共建設如火如荼;在台灣戰後嬰兒潮正逐漸壯大的這個年代,台灣社會像是一壺要燒開的水,社會各層能量隨著經濟提升而逐漸積累,年輕人對知識的渴望,除了反映在政治、文學、藝術等各方面,言論上黨外雜誌蠢蠢欲動,報紙、電視台等媒體開始成立與運作,年輕一代的有志青年,開始尋求各方突破與可能性。
新象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於1978年成立,創辦人許博允與樊曼儂,一位是家世淵原背景深厚、拒絕聯考的始祖,一位是將軍之女、對音樂充滿天賦的女子,攜手開始了這條為藝術打拼的不歸路。當時1970年代,美國尚未與中華民國斷交之時,許多表演藝術是透過中(台)美交流的情況下,由美國國務院的引介下來到台灣。張繼高先生所成立之遠東音樂社是台灣第一間表演藝術經紀公司,1956年成立之後積極協助美國等國文化交流派遣來台演出的節目,至1983年結束運營後,曾與許博允、宋楚瑜、王曉祥一起辦理新象邀請的大提琴大師羅斯托波維奇與美國國家交響樂團來台演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衛星同步轉播至美國的音樂會。這對忘年之交從早期筆戰至後來惺惺相惜。而早期與各國政府,如美國的文化交流模式,也成為新象成立之初部分節目來源。
自從1980第一屆國際藝術節後,新象的節目編排大約分為兩季,上半年為國際藝術節,下半年為環境藝穗節,藝穗象徵藝術豐收。除了表演藝術外,視覺藝術方面也十分精采,包括各大師畫展、攝影展,以及引進雷諾瓦大師畫作展出,是台灣第一次引進國外大師真跡來台展出。這個時期的節目策劃走向,不分種類,廣納百川,邀請世界一流大師來台,展現各類藝術最精采的一面。
1989~1998
經過十年的經驗累積,新象像久逢甘霖的乾涸大地不斷吸收,透過邀請各國頂尖藝術家,發展新象藝術中心及新象小劇場的各項活動,推展藝術至各個角落,在各個層面致力滋潤台灣文化生活。
1989至1998年間新象的節目策劃,也從過去的美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的節目逐漸擴展到東歐,特別是蘇聯的藝術家,1990年新象策劃蘇聯波修瓦芭蕾超級明星團來台演出,1991年春天開始做了第一屆蘇聯藝術節,一直到1991年末蘇聯解體,成為台灣有史以來唯一的蘇聯藝術節。來自這些國家的藝術家,在台灣遙望自己的國家政權轉變感到無助與憂慮,新象則得在政局變動的情況下想方設法送藝術家回到解體後的國家。
除了蘇聯著名的各個優秀藝術類別外,邀請與台灣在文化上最相近的中華傳統藝術團隊亦是新象蠢蠢欲動的另一個目標。隨著台灣社會及兩岸情勢的開放,與中國大陸交流的發展已不可抵擋,在1987年11月政府開放台灣人申請至大陸探親後,樊曼儂在12月踏上返鄉的旅途。除了簡短探親外,同時也在北京訪問了許多表演團體,埋下了未來邀請來台演出的種子。1992年政府開放兩岸文化交流,新象正式邀請中國大陸演出團體來台,無論是第一個來台的藝術團體——中央芭蕾舞團,以及第一個來台的傳統戲劇團體——上海崑劇院,隨後開啟了一連串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除此之外,新象在節目上的策劃從傳統的精緻藝術,開始多元經營,邀請了更多娛樂成分更高、更迎合大眾口味的節目,如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俄羅斯馬戲團、兒童節目等,在推廣活動上,舉辦音樂營或校園推廣講座繼續向下扎根。新象在節目上的邀請上在在提前或是呼應當時的時代脈動。
1999-2008
80、90年代台灣經濟實力的積累,逐漸反映在人民文化活動上。以新象的節目策劃走向來看,節目種類與規模越做越大。除了相繼邀請最頂尖的藝術家來台,如巴瑞辛尼可夫、阿格麗希、多明哥、里契特拉外,大型製作越演越烈,如巴黎麗都秀、瑞士貝嘉芭蕾舞團、踢踏舞劇、巴西嘉年華、百老匯音樂劇《真善美》、《西城故事》、法國音樂劇《鐘樓怪人》、《燃燒吧!地板》、《下雪了》,以及《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樓蘭女》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期間新象舉辦了第一屆國際長笛藝術節以及第一屆國際鋼琴藝術節,開始了單項樂器的專門藝術節,也說明台灣觀眾在藝術欣賞的能力上,已逐漸進階至可欣賞針對特定樂器藝術節的階段。
另外,在文化傳承上,新象亦不遺餘力。自從成立後,新象對崑曲推廣已走了二十年,在兩岸開放文化交流後,邀請大陸崑團來台演出的方式促進了崑曲的興盛,讓「最好的演員在大陸,最好的觀眾在台灣」成就了兩岸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象的積極參與功不可沒。而新象在搶救崑曲第一個十年過後,於2000年初面臨到老師傅無法上妝、年齡不符戲劇角色的年齡,傳統的戲曲舞台呈現無法吸引年輕的觀眾,以至於劇場票房一直逐漸萎縮,因此樊曼儂與白先勇在2004年製作了《青春版牡丹亭》,以經典作品、完全保留崑曲中曲牌、唱腔、身段的精華、徵選年輕一代的演員,以傳統拜師學藝學習一切精華,招集最強創作團隊,以現代劇場的手法與現代人理解文本的方式,重新編排,更貼近現代觀眾的期待,拉近距離,培養年輕觀眾,讓這個文化傳統能繼續傳承下去,所造就的影響,遍及兩岸三地,引起國際注意,至今仍是傳統戲曲推廣的精彩一頁。
2009-2018
除了繼續加深傳統藝術保存與推廣外,在2000後期,新象逐間把眼光轉移到新生代的藝術家身上。2010年開始策劃一連串的21世紀之星,鎖定有潛能成為未來三十年大師的年輕藝術家身上。在如此競爭激烈的表演藝術界,提供更多的機會給年輕的藝術家。這些新象推薦的未來大師包括烏克蘭鋼琴家伽佛利佑克、法國長笛家洛伊克.許奈德、日本小提琴家五嶋龍、俄羅斯鋼琴家阿芙蒂耶娃、台裔美籍鋼琴家周善祥、塞爾維亞小提琴家拉杜洛維奇、台裔澳洲籍小提琴家陳銳、以色列大提琴家利普金、日本盲眼鋼琴家辻井伸行、中國鋼琴家張昊辰、中國吉他家楊雪霏、臺灣吉他家林家瑋、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安德烈斯.奧登薩默、以色列鋼琴家吉爾特柏格、哈薩克小提琴家羅曼金、喬治亞鋼琴家卡蒂雅、台灣年輕鋼琴家黃子嘉、阿根廷鋼琴家塞吉奧廷波、日本長笛家上野星史、奧登薩默單簧管三重奏、奧利佛許奈德鋼琴三重奏、法國卡德爾阿圖西哈舞團、英國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等。
新象自2014年開始,也積極培養台灣年輕新生代鋼琴家,連續推出《貝多芬35首鋼琴奏鳴曲全集》、2017年《布拉姆斯逝世120年全本鋼琴作品》系列音樂會,以及預計在2019年推出《巴赫全本鋼琴作品》系列音樂會。以主題性的策劃,除了讓台灣新生代的鋼琴家能一展身手外,對於觀眾一連聽完所有的曲目也是一種挑戰,反映台灣觀眾在藝術欣賞上的培養已越發深刻。
除了表演藝術外,新象在最近十年將觸角伸展至視覺藝術的精品拍賣。從2014年新象三十六年視覺藝術大展義拍後,新象每年兩次拍賣,目前也做出成績。雖然看似新象歷年來的節目偏重表演藝術,但是視覺藝術始終不曾遠離新象,自2009年新象環境文創與台北市立美術館所聯合推出《皮克斯動畫20年展》,成為台灣第一個以動畫為主題的展覽,並當選為當年最佳十大展覽之首。讓國內視覺藝術展覽的可能性更上一層樓,隨後各式動漫展覽進入台灣。新象更在2011年將皮克斯動畫25周年帶到上海當代藝術館展覽,堪稱是開啟中國動畫展的國際首展。
四十年來,新象不斷堅持將最好的藝術帶給台灣,不論名氣大小,不論種族、超越國際與藝術種類,只論藝術本質,以最真誠的方式將藝術的真善美及一種文化生活的可能性呈現在觀眾眼前。四十年後,我們展望未來,以一己之力持續在這塊土地上耕耘,為台灣持續創造出充滿蓬勃生機的藝術文化生活,向亞洲、向世界持續發聲。